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4-07-29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的战略意义 ,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 的认识 ,完善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布局,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充分认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的重大意义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 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 ,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支撑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迫切需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历史机遇 ,抢收新科技浪潮 的“科技红利”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的需要 ,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需要 。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才能增强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 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催生新市场和新需求 ,培育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的关键所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要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 ,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准确把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的主要任务

  企业是一大最活跃 的创新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关键在于实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 、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创新生态优化完善 ,建设创新引领 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促进创新主体充满活力 、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支持企业联合高校 、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的通道。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形成带动广泛的“辐射圈”,推动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二)塑造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更好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大企业积极开放供应链 ,以大企业为龙头 ,结合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灵活性,形成协同、高效、融合 、顺畅 的创新生态 。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和基地 ,整合集聚优势资源 ,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 ,激发涌现更多聚焦主业 、精耕细作 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营造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 。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打造创新链,以提升韧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巩固产业链 ,以金融为纽带优化资金链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链。加快推动产业链完善升级,做好关键领域的固链 、强链、补链、控链和融链,引领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 的稳定和自主可控。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的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推动科技企业融通创新 ,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 ,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发挥能动作用 ,融通创新链产业链,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一 是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型骨干企业要健全科技与战略管理职能 ,加强重大创新成果产出 、行业共性技术研究 、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全链贯通、全要素融合的系统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 ,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耦合,实现体系性突破。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 ,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 、储备性基础研究 ,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在解决重大工程科技应用问题中总结归纳科学原理,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型骨干企业向高校 、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构建创新协同 、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 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二是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 。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加大科技项目、人才计划等开放力度 ,着力提高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赋能活动针对性、政策扶持精准性 ,健全准入规则和退出机制 ,积极培育新技术 、新模式、新业态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要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 ,努力成为专精特新 的创新主体,实现创新创富。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大力推进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支撑能力 。培育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和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 的产业链知识技术流动机制 。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和产业化 。

  (二)以企业为主导 ,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 的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 的桥梁纽带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一是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由企业使用 ,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主答题人和阅卷人的地位,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 、企业成为研发主体 。完善高校 、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引导产学研等多方主体 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 。二 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优势,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围绕事关国家安全 、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福祉 的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的“揭榜挂帅”“赛马制” ,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和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三是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 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 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行稳致远 的有力保障 。要加快扭转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转化动力不足 、转化机制不健全 、高质量专利数量不够多的现状 。兼顾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明确界定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 的责、权 、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拓展多元化 的投资主体和风险资金,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提升创新容错率。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整体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强度。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 、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 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整体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强度 。一 是扩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规模与水平 。通过税收优惠 、财政资金支持等方式组合,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 ,建立多层次支持体系。在创新准备环节和研发环节增加或强化专门针对企业 的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前移 ,推动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细化财政补贴制度,对企业创新进行分环节分阶段补贴,重点加大初创环节补贴力度 ,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前景和商业潜力的科技企业 。二 是优化金融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科技创新,优化金融体系风险监管追责机制以及考核体系,提高科技金融风险容忍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 的支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为企业增信 ,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的问题 。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 。三是畅通科技企业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链衔接。持续推动创业板 、科创板 、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 ,完善股权融资 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引导投资机构聚焦科技企业开展业务 。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

  (四)进一步优化政策与环境 ,促进各类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发展环境,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提升企业的吸引力 、凝聚力和容纳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一是发挥企业家 的重要作用 。弘扬企业家精神 ,培养富有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加强对企业家 的战略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 、组织者、引领者,赋予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的权利。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 ,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二 是推动企业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 。鼓励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的共同体,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大力培育工程技术人才、科学人才 、引领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 ,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支持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育人,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畅通创新人才流动渠道。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 的流动渠道 。推动人才跨领域、跨区域 、跨部门一体化配置 ,促进城乡 、区域 、行业等之间人才顺畅流动,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支持艰苦边远地区等地企业创新发展。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设绿色通道 ,加速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

  (五)营造良好企业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一 是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 。完善以创新能力 、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 的企业科技评价体系 ,落实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 、激励与容错机制 ,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 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创新不问出身 、英雄不论出处”的政策环境 。优化评价、服务 、支持、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 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核心技术人员权利保护力度,健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 、企业家精神 ,培育科学精神 、发展科学文化,塑造企业创新文化 ,营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二 是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优化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以北京 、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科技创新的国际集聚带动能力 。地方政府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以领军企业为中心整合高校 、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 ,承接以产业为导向 的科技计划任务 ,建立特色化协同创新 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合作与交流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加强各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整体提升。三 是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 。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 。促进企业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 、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国内国际双向有序流动。支持有条件 的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领域的国际性科技组织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 ,推进开放型产业创新 。(李晓红)

五五世纪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②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乡村人才振兴文章******

  作者:朱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 ,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 、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让其留得下 、能创业”。

  关于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五个振兴,其中人才振兴非常关键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的动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全方位培养 、引进和用好人才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基本遵循 。

  一、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 的主要成效

  乡村人才 的培养和引进 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有关部门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推出了系列举措,为全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人才培养提升本土人才能力素质。通过相继推出 的针对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本土人才的培训计划 、项目 、行动等,为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具有代表性 的有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计划重点遴选了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 、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等作为培训对象,提升了各类人才的乡村治理能力和脱贫致富带动能力,截至2021年,累计举办示范培训班1800余期 ,培训18万余人;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突出政治引领 ,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等能力,对基层组织负责人开展轮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着力提高带头人的能力素质 ,自2022年起每年为每个县培育10名左右“头雁”,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 ,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人才引进为乡村人才队伍注入活力 。通过不断加强乡村人才引进力度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了1100万人。各级政府部门为入乡人才提供了多种政策支持 。一 是给予就业创业扶持 ,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培训补贴、以工代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 ,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 、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二 是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 、创业补贴 、金融保险 、用地用电、人才保障、创业服务、园区建设等扶持政策 ,明确各地要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从事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的支持,帮助各类人才返乡入乡投资兴业 。三 是做好规划引领。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明确提出“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乡 。

  优化环境改善乡村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通过不断优化提升创业就业环境 ,为乡村人才提供精准化 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支持 。制定税费减免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企业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以及免征增值税、营业税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减免政策 。利用中华农业英才奖 、全国农业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以及全国十佳农民等评选表彰 ,提升了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奋发作为 的积极性 。利用“银保担”合作 、供应链金融、设立绿色通道等方式,为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项目以及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奖补政策,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乡村人才 的生活环境 。

  二 、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待化解 的难题

  目前来看,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一 是人才结构不优。从乡村人才个体特征看 ,年龄偏老、学历和职称偏低。从乡村人才分布情况看,多集中在经济较强 、交通便利 的乡村,偏远乡村人才相对较少 。二是人才吸引力不强 。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不足,人才成长空间小 、待遇低,医疗、教育 、交通等方面条件相对落后,难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相比,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吸附力不够,造成外地人才引不进 、本地人才留不住 。三是人才扶持仍不够。在乡村人才培训及基地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足 ,且乡村人才发展所需 的扶持政策 、激励保障政策力度仍然不够,影响了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也影响了乡村人才示范引领作用 的有效发挥 。

  三、创新人才政策 ,开创人才振兴新局面

  针对乡村人才发展难题,需要在目前政策 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 、使用以及扶持激励保障政策 ,进一步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 的广阔天地担使命显身手,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做好“育引留用”文章 ,切实开创乡村人才振兴新局面 。

  创新培养政策,“育得出”人才 。乡村振兴对人才 的需求明显增加 ,需要持续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工作 ,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批高素质 、高质量乡村人才 。切实提高全面性,乡村人才类型多、涵盖广,要细分人才类别,坚持分类施策,全面提升乡村人才队伍 的综合素质和带动能力 。

  切实提高针对性 ,找准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主攻方向,建立健全符合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和发展特点 的培养体制机制,瞄准抓数量、抓质量、抓多样,综合采取短期培训 、职业教育 、学历教育、持续提升等多种培养方式。切实提高系统性 ,中央层面加大对乡村人才培养重大工程统筹设计力度 ,各省负责组织实施人才培养重大工程 ,并量身定制本省乡村人才培训计划和方案。市县层面负责乡村人才推荐、参训选调、日常跟踪服务 、支持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 。

  创新引进政策,“引得来”人才 。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依靠本土人才,而且还要有引进人才 的补充 ,重点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 、企业家入乡,鼓励城市人才下乡服务,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引才计划、行动等,出台适应农村发展、农村特色的引才政策 ,提供符合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良好的生活条件,在人才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政府引导 、基层组织与企业等主体参与 的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下沉服务乡村、干事创业。

  创新扶持激励保障政策,“留得住”人才。建立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统筹谋划机制,坚持管产业与管人才并重 ,探索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中设定一定比例人才发展资金 ,将项目带动人才发展情况列入项目验收考核指标,将产业的政策、项目、资金与人才政策一起研究 、一并实施,为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提供培训 、项目 、资金 、金融、园区、物流、土地等系统性支持服务 。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展优秀人才评选 、职业技能竞赛等典型选树活动 ,激发下乡返乡人才留在乡村发展 的动力 。为人才打破乡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 、社会保障 、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壁垒 ,在医疗、子女入学、档案托管 、证件申请等方面实施最优惠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有利于人才在乡村发展 的保障体系。

  创新使用政策 ,“用得好”人才。打破身份、体制和编制等限制,专门制定乡村人才职务晋升 、职业资格认定 、职业等级评定以及职称审定等措施 ,并赋予相应 的待遇,为优秀乡村人才提供更宽广 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鼓励乡村人才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新型职业农民协会 、高素质农民协会等合作共赢平台 ,推动实现乡村人才之间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引导平台发挥帮助农民、服务农民 、富裕农民的作用 ,同时,对合作共赢平台开展联农带农富农进行监督评价,提升规范发展水平 。

  (本文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乡村治理与发展团队”(10-IAED-06-202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